想當個作家必須先當個網紅
沒粉絲,別出書
最近想寫一本關於遊戲心法的書,開始研究獨立出版這件事後,意外發現自己必須面對一個最不想面對的問題:要不要用社群媒體。
寫過「1000 個鐵粉」概念的 Kevin Kelly 在他最近的獨立出版指南裡提到,現在的出版社一般會問新人作家兩個問題:
這本書是關於什麼的?
你有多少粉絲?
第二個問題才是關鍵。沒有觀眾的書,出版社不會碰——因為他們也需要借你的觀眾來賣書。
就算 Kevin Kelly 那麼知名,也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賣他寫的新書。
想想好像也是。看看暢銷榜就知道了:
James Clear《原子習慣》:出書前寫了 6 年電子報,幾百萬訂閱
Ali Abdaal《高效原力》:YouTube 500 萬訂閱
Sahil Bloom《人生的五種財富》:電子報 80 萬訂閱
Anne-Laure Le Cunff《Tiny Experiments》:電子報 8 萬訂閱
賣座的作者大多已經是知名 Youtuber,Podcaster,或網紅。
這些人不是因為出書而有名。是因為有名才出書。
新時代作家的工作清單
以前的作家:寫稿 → 投稿 → 出書 → 完工
現在的作家:寫部落格、發 Twitter/Threads、經營電子報、上 Podcast(或自己錄)、拍 YouTube、回覆留言、研究 SEO、追蹤數據、建立人脈… 然後,才輪到寫書。
看看這張工作清單。想當個暢銷作家,得先當個全職網紅。
寫書反而變成最後一步——不是起點,是終點。是你建立好觀眾後的收割動作。
這跟做產品很像。做出好產品只是第一步,怎麼行銷才是關鍵。有觀眾的話,書自然會賣。沒觀眾?那就等著被埋在書店的角落或 Amazon 的數據海裡。
當然你也可以堅持先寫書,但不經營社群媒體很難被發現、不經營個人品牌沒人會在乎你的書。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書,讀者為什麼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讀你的書呢?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更殘酷的是什麼?書根本賺不了什麼錢。不只單價低,光是書店、出版社的抽成就夠嗆了,能拿到手的只有一點點。YouTube 廣告收益、業配、賣課程、收會員費——這些才是真正的收入來源。書只是名片,觀眾才是資產。
說到底,書只是工具之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觀眾。
如果我想寫一本真的賣得出去的書,不是自己印來送人的那種,那我好像就真的得開始用社群媒體了。
不用社群媒體,自己寫著高興就好?
我刪掉社群媒體三年了。
離開全世界最大的社群媒體公司後,我刪了前東家的 Facebook、Instagram、Messenger。看過演算法如何操控人心和讓人心煩。受夠了。
這三年很安靜。沒有動態牆、沒有小紅點、沒有跟人比較。
原本想當個隱士,寫本小書自嗨就好。反正我的 App 沒用任何社群媒體也有百萬下載。
但 Paul Millerd 在《無路之路》中的一段話點醒了我:
“Writing is an act of ego, and you might as well admit it.”
寫作就是自負的展現,還不如承認它。
他說得對。
我覺得我的 idea 很棒。我想要讀者。想要共鳴。想知道自己寫的東西有沒有用。
有人分享我的文章,我會偷偷跳個小舞。但我自己卻沒能力分享,把主導權都給了別人。
連我最崇拜的 Derek Sivers 都在他討厭的 Amazon 上賣書。
我憑什麼覺得自己不用玩這個遊戲?
當一個新時代的作家
既然決定寫書,那就承認我想被看見。
這就是 ego,沒什麼好隱藏的。
想被看見的作家,不能只躲在山洞裡寫作。
必須到廣場上叫賣,即使那裡吵死了。
這就是在新時代裡想當一個作家的代價。
所以,我墮落啦。
這是我從零開始新開的社群媒體:
Substack: substack.com/@imalexhsu
Threads: threads.com/@imalexhsu
Twitter/X: x.com/imalexhsu
YouTube: youtube.com/@imalexhsu
我已經感覺到了心中的不平靜。
不一定真的會成功或有什麼改變,但至少得 TRY。
歡迎訂閱按讚並開啟小鈴噹 :)

